首页 >>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20-6-30 6:27:00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0/6/2817:18:00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

  近年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话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在《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的推动下,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仍然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知识产权人才供给量不足,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能力匹配度也不高,国内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主要依托法学院、生源知识结构偏文科,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大量人才缺口主要是通过技术研发人员转岗来解决等诸多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步伐。所以,整体上讲,高校对于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存在的较大差异,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人才数量不对等、职业能力不匹配等突出问题。

  知识产权虽然是一门跨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但当前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并不是“全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处于照搬法学培养模式或跨学科培养等传统模式。同时,在创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社会对于智能化、数字化领域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新文科、新工科的建设不断引导和推动着知识产权人才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发展,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待研究。针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难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可参考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准确把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实现课程设置的模块化。为了解决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难题,先要深入分析其作为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从而探索此特点下衍生出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具体方案。通过实证分析,找出重点需求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的行业类型,整合市场对知识产权人才的能力要求,明确新时代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各项能力要求的程度和优先级,以此确保研究得出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能够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切实解决最紧迫的问题。“一带一路”共同倡议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人才强调的是综合素质,而非仅停留在法律素养层面。高校有必要对知识产权人才做进一步细化分类,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跨学科培养。就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而言,其能力要求方面常会与理工科知识有较强的关联性,学科综合要求人才培养的方法不应局限在单一学科的体系之下,而是跨学科交融,更侧重加强新工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同时,高校应当打破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突出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探索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法学专业模块、知识产权专业模块与理工科专业模块相结合的层次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特别是社会急需的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另外,在人才培养上要增加学习的维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课程形式上,基于综合能力的提升,设置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实务操作模块,从而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层面和实务知识层面充分且全面地掌握核心知识点。高校也要在注重法学和理工科知识衔接与体系结合的同时,进一步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学时内合理规划教学方案,从而真正实现跨学科能力培养。

  其次,深刻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实现教学内容的实务化。当前的课程偏理论化,实践课程有待进一步夯实,诸如涉及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专利检索、专利撰写课程的设置仍然缺乏实务性课程教学的考量。实际上,针对社会需求最大的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教育,需要加强检索分析、专利撰写、知识产权诉讼等实务内容,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的课程建设,以确保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明确应用型人才定位,打造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教育教学模式,合理化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比重,引入多元化专业教育渠道,最大化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因此,高校可以与其他单位共建实习基地,开展深度培养合作,聘请法院系统、知识产权政府主管部门、专业机构和企业界的实务专家进学校讲座和进课堂授课,联合举办学术和实务论坛等等。高校要走好教育教学体系向实务化转型的道路,关键是要进一步明确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的思路和方案,以及理顺研究型老师和实务专家的关系。

  再次,切实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实现培养路径的多元化。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表明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应用案例将随着时代发展,变得愈发广泛和深入。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教和学的过程会有很多的变化,科学研究以及知识产生的过程也会产生变化。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是与创新技术紧密关联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会使得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面临着重组和更新的机遇,传统知识产权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对“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最前沿理论和实务研究进行探索,进一步从知识产权制度和高新技术层面助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提升高校科技成果产出、成果的知识产权有效保护,以及科技成果的后续深度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一方面,高校要为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成果融入课堂,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打造线上线下双平台教学模式,切实发挥远程教育的跨地域性优势以及网络资源获取的便利性特点。另一方面,高校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有营养、易吸收”的培养模式和路径。全面衡量网络教学与实体教学的利弊,高效利用创新科技手段完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规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推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颠覆性变革和创新的同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是服务和推动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科技成果保护和转化的重要供给侧,也是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中空缺最大、培养难度最高的人才类型。面对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问题,既不能脱离市场对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也不能逃避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科技带来的挑战。只有注重多学科的知识衔接和体系结合,合理化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教学比重,引入多元化专业教育的社会资源,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才能使得技术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能够与时俱进,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和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邓恒王含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务经授权并刊出本网站名


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773号
©智慧财产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1029095号 联系电话 86-10-58697823
Copyright © 2011 Caiz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