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天津大学建工学院“80后”青年教师杜尊峰被称为“专利达人”,从研究生到留校任教这5年来,钻研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杜老师已经获得了17项专利授权。杜老师说,除了拥有“好点子”,科研工作者当务之急还需要提高专利保护意识。
【特写镜头】
5年授权17项专利
2007年,在天大建工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攻读研二的杜尊峰,在为其所在课题组申报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的时候,发现奖项设置不仅有自然科学奖还有发明奖,这让他对专利发明第一次有了深刻感知。“因为感兴趣,就想一头扎进去。”杜老师说。
当时,在导师的带领下,杜尊峰等人承接了一个船舶故障诊断信息化的课题,此前国内从来没有类似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船舶故障维修主要依靠纯经验性的人工操作,于是杜尊峰在导师的指导下向国家知识产权部门申报了专利。“第一次却失败了,回复上写着‘不属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
碰了壁的杜尊峰意识到,自己第一次申报专利却并未搞懂专利是什么,写的材料更像是论文。“由于船舶故障诊断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反而不容易体现实实在在的物和技术手段。”在专利审查员的帮助下,杜尊峰化整为零,将整个船舶细化为船体结构、推进系统、操纵系统等5大系统以及下属子设备,各个击破申请专利,这样也使得保护对象、保护重点和技术体现都更加明晰。果然,从2008年开始,该系统的十余项专利陆续获得授权,与中海油、新港船厂合作,并在多用途运输民船上得以使用。
“这套系统打破了原先美、日的技术垄断,故障诊断前有预警,系统还能引导相应负责船员进行检修,而且在检修时,电脑能提供检修方案,并即时将检修人员的操作进行反馈完善,就像‘傻瓜照相机’一样容易上手操作。”杜尊峰说。
这次经历给杜尊峰打开了一扇窗,2010年博士生毕业后,他留校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又一头扎进深海石油开发这一重大能源专项领域。每次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新的技术发现,他都会第一时间申请专利保护成果。“因为确实身边就曾有这样的例子,同事好的技术方案提供给企业,最终却被别人拿去申请了专利。即使在给本科生授课的时候,我也会向同学们传输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从2007年至今,杜尊峰共申请了30余项专利,授权17项,其中除两项为实用新型外其余均为发明专利,工作后授权的6项专利均本人是第一申请人,其中还有一项研究被本市推荐到国家专利战略工程中。他结合自身的经历说,一定要提高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在申请专利前要进行广泛调研,尤其是在掌握了核心专利后,还要“织密”外围专利,这样才能避免侵权和反侵权。
【广角镜头】
专利申请崛起“学生军”
“2011年学校专利申请量达1123项,授权专利数年均增长21.2%,但这其中以在校大学生身份申请专利的就有200多项,而且九成是‘发明’类的专利。”据天津大学副校长舒歌群介绍,在大学里“学生军”异军突起已经成为学校专利申请的重要一部分。“不仅鼓励学生申请专利,也希望更多学生获取大量专利知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专利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带成果就业、创业,填补中小企业专利成果的空白,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科研能力强、专利意识强、有专利申请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链接】
根据今年4月份,市知识产权局首次向全社会发布的《天津市知识产权发展状况白皮书》,截至2011年年底,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6.3件,较上年净增1.3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继续保持全国第三位。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36258件、授权13982件、有效40016件,同比增幅均超过30%以上;7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与此同时,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中已有87个子项实现了产业化,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专利运用试点企业达到43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到48.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