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 主动转,赢先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作者:杜峻晓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2010-8-14 0:00:00


本报记者 杜峻晓   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下大气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陕西各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结合本省实际,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新兴产业壮起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陕西经济不仅没有垮下去,反而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   陕西发展光伏产业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却十分迅猛,相继建立了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拓日新能源、商洛比亚迪等60多家相关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从事光伏发电技术研发、多晶硅开发生产、设备制造等,产业链条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上、中、下游各产业。以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为主体的新能源企业,把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当作新的契机和起点,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大规模、拓宽市场、推广应用”上,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新兴产业、占领市场制高点。集团总经理田盘龙介绍,目前集团产业链的全方位布局已经完成,发展前景看好。陕西正在全力打造全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到2012年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销售收入预计可达2280亿元。   陕西省的新材料产业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在榆林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拔地而起。这个园区将围绕铝镁合金材料、多晶硅两个终端产品形成两条产业链,建成年产1万吨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年产60万吨镁合金生产线及与之配套的年产800万吨煤矿,年产35万吨预焙阳极和5×330兆瓦发电设施,形成一个上下游产业配套,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大区域沙地绿化的循环经济生态园区。陕西省国资委负责人表示,这是把初级能源就地转化为次级能源并转化为载能产业,达到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超过180亿元,年利税总额60亿元,可较好地带动榆林乃至全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航空、航天、现代生物制药、环保设备、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也在三秦大地开花结果,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与活力。   为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陕西省决定,2009至2012年,省财政安排资金8亿元,支持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其中,对在陕投资1000兆瓦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的企业给予每家6000万元补助;对投资产业链中某一环节的,按照投资在全产业链中的比重给予一定贴息或补助;拿出2亿元支持设立太阳能光伏创业投资企业,搭建太阳能光伏产业融资平台。   科研与生产联起来   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曾多次强调,科技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金钥匙”,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金钥匙”。进一步释放科技潜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就能不断提高陕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科研工作要把立足点放在为社会服务上,放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陕西省内聚集着100多所高等学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员。陕西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通过项目带动、平台建设,集成各类创新要素,推动以应用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历时3年的陕西省科技创新工程,在今年上半年达到高潮。去年以来,全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2项,发明专利申请5858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71.68亿元,连续3年增长40%以上,居西部第一。   通过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陕西省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在能源开发、节能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承担的“新型环保发泡剂开发”项目,为我国氟化工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人类保护臭氧层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的“1200MN张力拉伸机”项目,打破了跨国企业集团对我国航空级铝合金厚板技术和设备的垄断。陕汽集团承担“重型商用车辆驾驶室成套技术研究”,开发出国际领先的节能环保重型系列驾驶室,提升了陕汽的市场竞争力。宝鸡石油机械厂承担的“12000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项目,填补了我国特深井钻井装备的技术空白,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能独立研制12000米钻机的国家。另外,“高油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项目共育成13个油菜品种,其中获4项发明专利,获植物新品种权2项。“苹果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引进100多份国外苹果种质资源,选配了24个杂交组合,有望选育出陕西省新一代苹果主栽品种。“丙肝疫苗及外伤急救止血敷片”项目,突破了国际生物领域内关于丙肝病毒不能在体外培养存活的技术难题,体外成功培养出丙肝病毒株。   前不久,在南京举办的中国机床博览会上,由陕西汉江机床公司研制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螺杆转子磨床,引起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用这种机床加工的压缩机转子,比国外最先进的同类机床加工的精度还高,把进口机床的价格压低了20%。据介绍,今年以来,汉江机床公司研制的新型机床和基础设备,填补了机床工具业“中国制造”6项空白,产品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5月底,该公司合同承接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3.19%,产值同比增长201.26%。公司董事长高荣森说,企业要有活力,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比翼齐飞。   农业发展快起来   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正永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让农业发展快起来。围绕这一思路,陕西省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现代农业具有高技术、低能耗、生态循环、产业链带动强等优点,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杨凌为陕西乃至全国作出了榜样。   2009年,“杨凌示范区”重点启动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期工程,建设面积55平方公里,完成投资7亿多元,在产业结构调整、核心示范载体搭建、集聚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杨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0个,流转土地1.5万亩,引进国内外新优品种470多个,形成蔬菜、苗木、小麦良种、生猪、肉牛等五个产业,初具示范、展示、生产和物流等功能,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园区建设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2009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44元,较2008年增长21.3%,增幅居全省各市(区)首位。今年以来,“杨凌示范区”加快推进园区二期建设,主要建设农作物良种、设施蔬菜、林果种苗、良种猪繁育养殖、良种肉牛繁育养殖、花卉、食用菌和经济林果八大产业,健全标准化、生态循环、信息服务和市场四个体系,建成设施农业实训和生猪养殖实训两大基地,强化示范、集聚创新两项功能,推进农民专业合作、土地流转、农村金融制度等改革。   “杨凌示范区”不仅带动了周边村镇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为全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来新的冲击。位于陕西南部的汉阴县涧池镇紫云村农民成立了蔬菜合作社,新发展的650多亩蔬菜大棚种植户均增收30%以上,亩均增收3000至4000元,合作社143名成员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品牌,省农业部门给该村颁发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今春,西安市阎良区西葫芦十分走俏,康桥村八组菜农刘跟虎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两个棚的菜光早春西葫芦一项就卖了1万多元。”据了解,阎良区种植早春西葫芦2万亩,其中钢架大棚占已到1/4。大棚西葫芦上市早、品质好,农民一亩西葫芦可卖2000多元。   如今在陕西,关中现代农业发展迅猛,陕南紧随其后,陕北亦不甘落后。陕北榆林市榆阳区,今年以来大力发展以猪、羊、鸡、牛为主的养殖业和以地膜玉米、制种玉米、脱毒种薯、大棚蔬菜为主的种植业,加大政策补贴,推行以奖代补,健全服务体系,使现代特色农业步入了快车道。   环境生态好起来   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陕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省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180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186.65亿元,年均增长12.9%,但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也为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2006年,全省两项减排指标不降反升,2008年,二氧化硫减排落后全国60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减排落后全国20个百分点。针对这一问题,陕西省委、省政府强调,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前进。   陕西省环保部门把工程减排中的燃煤电厂脱硫和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当作重中之重,不断探索,加大投入。到今年5月底,现役机组脱硫设施已全部建成,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17台共484.5万千瓦现役机组2010年底前建成脱硫设施的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62座,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不到28%,提高到现在的65%以上,渭河流域提前1年实现了国家要求的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同时,陕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未来制高点。到今年3月底,全省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到1000多家,年实现产值180亿元,从业人数近10万。   全省各地、各企业也积极行动。铜川市因为污染严重,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该市下决心关闭了39条落后产能水泥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3条新型水泥生产线,水泥产量由原来的40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100万吨,而粉尘排放量由原来的13万吨,削减到目前的6.3万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渭河污染,曾是让陕西人最头疼的一件事。陕西省采取果断措施,在渭河流域关闭耗水量高、排放强度大的造纸企业,流域内造纸企业数量由关闭前的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不足60家,产能由过去的每年400多万吨,下降到目前的每年60多万吨。造纸业的大量关闭,不仅没有影响到渭河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反而为发展新兴产业腾出了环境容量,确保了连续几年渭河流域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快速运行。如今,渭河水质连年实现好转,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达到Ⅴ类,实现了经济增长、水质改善、环境变美的多赢局面。   在盛产煤炭的同时也带来污染的神木县和府谷县,而今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神木县訾家河农民新村,漂亮的庭院里遍栽红花绿草,隔河不远处就是一家煤炭加工厂,煤炭传送全部封闭运行,见不到一丝煤灰和粉尘。在曾被称为“黑三角”的府谷县,众多民营企业家主动充当了环保卫士的角色,既注重发展煤炭产业,又注重保护碧水蓝天,煤炭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省环保厅负责同志介绍,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省环保部门坚持疏与堵相结合,对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对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把好关,严格限制。今年以来,全省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5个。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路还很长。”省委书记赵乐际表示。

    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务经授权并刊出本网站名


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773号
©智慧财产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1029095号 联系电话 86-10-58697823
Copyright © 2011 Caiz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