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会     受国务院委托,陈锦华刘仲藜分别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情况和预算情况 报告

作者: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1996-3-6 0:00:00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陈锦华、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分别向大会作了《关于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199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199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陈锦华在报告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时说,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实现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他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过去一年的主要成就: ———抑制通货膨胀取得初步成效。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14.8%,实现了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物价调控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重点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财政收支差额和信贷货币控制较好。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8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73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20亿美元。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893元,实际增长4.9%。 陈锦华说,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标志着“八五”计划胜利完成。他说,“八五”计划是建国以来执行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之一,提前五年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并积累了新的经验。他说,这些成就,为“九五”和下世纪初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陈锦华同时指出了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物价上涨幅度仍处于较高水平,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较大;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生产还不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部分国有企业改革进展不快,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亏损增加,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多,相互拖欠严重,经济效益不好;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悬殊,一些低收入者生活比较困难;中央财政和部分地方财政仍较困难,财经纪律松弛;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陈锦华说,党中央提出199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降低物价上涨幅度,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各项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陈锦华在报告中提出了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32%左右;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10%左右;货币发行量控制在10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差额比上年减少50亿元,国债发行195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810亿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城镇新就业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500万人以上。 陈锦华说,按照上述目标,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几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继续抑制通货膨胀,确保实现物价调控目标;切实加强农业,全力夺取农业丰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好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加强对利用外资的引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陈锦华说,努力实现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他说,经济增长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狠抓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投资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刘仲藜在报告199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时说,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是比较好的。初步统计,全国财政收入6187.73亿元,完成预算的108.7%,比上年增加969.63亿元,增长18.6%;全国财政支出6809.17亿元,完成预算的107.1%,比上年增加1016.55亿元,增长17.6%。收入与支出相抵,支出大于收入621.44亿元。 刘仲藜在介绍了199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按复式预算汇总的完成情况后说,1995年是实施《预算法》的第一年。根据《预算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批准中央预算草案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他报告了对1995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单独汇总:中央财政总收入3845.1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5%。中央财政总支出4509.5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3%。收支相抵,赤字664.42亿元,没有突破预算确定的666.8亿元的数额。 刘仲藜说,1995年的财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财税体制继续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支出在保证重点的同时,增幅也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中央财政情况尚不理想,赤字数额仍然偏大,债务负担较重;二是部分县乡财政还相当困难;三是财经秩序存在着混乱现象;四是支出增长仍然过快。 刘仲藜说,199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的原则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支持经济发展,继续完善财税改革,整顿财经秩序,强化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坚持量入为出,从严控制财政支出,反对各种铺张消费,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努力压缩财政赤字。 刘仲藜说,199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汇总情况是:全国财政收入安排6872.18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1.1%。全国财政支出7486.6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9.9%。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614.42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减少50亿元。 刘仲藜在报告中提出了实现199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要做好的几方面的工作:一、发展经济,开辟财源,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巩固和完善新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三、大力加强税收征管,确保收入预算的完成。四、合理调整支出结构,控制财政支出。五、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大力整顿财经秩序。 今天下午的大会由大会执行主席田纪云主持。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执行主席还有:陈慕华、费孝通、吴阶平、王朝文、王群、叶公琦、朱良、刘华清、阮崇武、张克辉、张勃兴、张健民、阿木冬·尼牙孜、孟富林、赵东宛、贾庆林、霍英东。 《人民日报》 〔19960306№C〕财经纪律松弛;特别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陈锦华说,党中央提出199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降低物价上涨幅度,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各项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陈锦华在报告中提出了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32%左右;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10%左右;货币发行量控制在10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差额比上年减少50亿元,国债发行195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810亿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城镇新就业70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500万人以上。 陈锦华说,按照上述目标,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几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继续抑制通货膨胀,确保实现物价调控目标;切实加强农业,全力夺取农业丰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好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加强对利用外资的引导;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陈锦华说,努力实现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他说,经济增长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狠抓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投资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刘仲藜在报告199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时说,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是比较好的。初步统计,全国财政收入6187.73亿元,完成预算的108.7%,比上年增加969.63亿元,增长18.6%;全国财政

    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务经授权并刊出本网站名


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773号
©智慧财产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1029095号 联系电话 86-10-58697823
Copyright © 2011 Caiz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