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茅山

作者: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1996-2-16 0:00:00


编者按:以茅山为依托的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贡献了他们所能贡献的一切。今天,茅山老区人民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中,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要在这块血染的土地上,建设起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他们的心声。全国人民要进一步关心支持老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使老区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文明,加快实现小康。     茅山在哪里?   茅山在江苏南部镇江地区。1938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以茅山山区为中心,开创了苏南抗日根据地。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列其为全国六大山地(长白山、五台山、太行山、泰山、燕山、茅山)抗日根据地之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茅山老区的变化鲜为人知。年末新春来临之际,记者慕名前往茅山老区的句容、丹徒、丹阳三市采访。   “茅山老区共19个乡镇,面积893平方公里,42万人口。1985年10月,江苏省列其为经济开发试验区,时过10年,发生了喜人的变化……”镇江市委农工部副部长、茅山开发办公室主任魏芳琴不无兴奋地介绍说:“‘一看楼房,二看银行’,茅山老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30平方米,其中楼房占45%;全区银行存款达2.4亿元,人均607元,比十年前增长20倍。”   新房多、存款多,是茅山老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62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14倍;年递增30%,乡乡镇镇实现了产值超亿元。   老区的新气象,老区的新追求,老区的新一辈,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在茅山,多种经营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不少地方形成了农、副、工三足鼎立的格局,农民收入来自多种经营已占36%,有的地方则超过50%。行宫镇将部分低洼易涝和高坑缺水的低产田,分别开挖鱼池和改种桑树,经过7年的努力,全镇鱼池达45公顷,桑田达38公顷,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050元,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面貌。镇党委书记沈岳方告诉记者,去年虽然遭受大旱,但全镇粮食产量仍比最高年景还增产一成。原来,低产田改为鱼塘桑田后,节省下来的水可以保证高产粮田的用水。同时,农民养鱼种桑,手中有了钱,对粮田的投入也增加了,做到了多种经营和粮食各得其所,互相促进。   茅山老区的首富村荣炳乡的凡石桥村,原是一个地处偏僻的穷村。乡党委书记张国金介绍说,1984年,凡石桥东拼西凑以6000元买来6台淘汰的丝织机,创办了全乡第一家村办工厂,4年获利15万元。在推销本厂产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从事纺织品贸易更为赚钱,1988年从偏僻的山村来到集镇开办了镇江市第一家村办贸易公司,当年获利40万元。钱赚多了,“活了脑子,壮了胆子,宽了路子”,1989年,徐明法等7个农民干脆来到镇江市租用门面经营纺织品批发业务,目前,年贸易额达3亿元,已成为镇江商界巨头之一。去年,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兴办高科技实业上。投资2200万元的二甲基二醇项目不到一年就全部收回投资。投资规模达1.4亿元的盐化工项目,整个开发方案已获美国杜邦公司资质认可,争取一年半时间建成投产。     (AB)   在凡石桥村,我们没能见到徐明法,但看到了投资40万元兴建的全县一流水平的凡石桥小学,看到了首批正在兴建的50幢村民住宅楼,看到了投资近百万元建成的33公顷高标准农田。他们的目标是,5年内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十佳村行列。   在茅山老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科技进了村,经济就翻身;科技进了户,致富有门路;科技进了厂,企业就好办。”老区人民从切身经历中体会到:有了文化,才有出息,才有出路,因而比任何时候都渴求知识,渴求技术,敬重人才,敬重能人。   白兔镇是典型的一例。10多年来,这个镇同南农大、江苏省中山植物研究所、镇江市农科所和句容农科所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通过培植科技示范户,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1984年以来,通过引进优良品种、稻麦叶龄栽培模式、化学除草等新技术,粮食连年丰收。其间,草莓、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面积达到了1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40%,复种指数由170%提高到220%。仅草莓一项全镇人均收入就增加400元。   “门静鸟雀嬉,花深蜂蝶乱”。你见过冬天蜜蜂采蜜吗?我们在白兔镇见到了。该镇后庄村农民笪柏云4年前开始栽培大棚草莓,一亩大棚收入突破一万元,随后又在大棚里放养蜜蜂进行传粉,棚外寒风凛冽,棚内花繁蜂飞,产量提高30%,进而进行套栽,收入增加50%。在他的带领下,周围已有20多户农民建起了大棚2公顷,笪柏云被评为县科技致富标兵。   在新四军纪念馆所在地茅山镇,茅山锁厂生产的汽车门锁、低速电机名闻遐迩,年产值6000多万元,利税500多万元,没有压库,没有呆滞资金,成为中汽集团、二汽集团成员厂。问起其中奥妙,朱厂长说,得益于不断强化人才优势。从1986年,这个厂就派了4名优秀工人到高校去培训,回来后很快成了企业骨干,以后又陆续派了几位,到了1992年,干脆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在厂里办了大专班。   加速人才培养,茅山老区还有不少好做法:磨盘乡煤矿电机厂与县教育部门联办机电中专班;行香乡把每月15日定为企业干部学习日,请专家教授前来讲课,提高专业知识,加强企业管理;白兔镇对中学生开设实用技术培训班,为农村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科技致富能手;同镇江市开展“城乡教师手拉手”活动,提高老区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经济的变化显而易见,但深层次的却是观念。老一辈“宁愿求土不愿求人”,“玩龙玩虎不如玩土”,“吃饱肚子穿暖裤子”,“搞工业怕亏损,搞商业怕丢人”等旧观念的市场是越来越小了,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玩土也要玩出名堂来!”上会镇宝庄村青年纪金和,高中毕业后被村推荐到浙江农业大学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班学习,结业回村后,他把学到的技术不厌其烦地向农户传授,使全村蘑菇种植面积达到9万平方米,草莓11公顷,春秋西红柿7公顷,被县团委评为青年致富带头人。   “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天王镇裴林村1993年人均收入为镇江市倒数第一。镇党委通过调查摸底,任命党员、退伍军人张绍华担任村支书。张绍华敢于创新,不辱使命,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办起了农用面包车装配厂和食品厂,1994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65%,人均收入1157元,去年达到1500元。问起起步的艰难,张绍华说:“一言难尽!”问起最开心的事,张绍华说:“今年春节前,村民们自动出资请了剧团来村里演出,请我及党支部一班人‘与民同乐’,仿佛我们成了什么大官!那个情景真是‘少见难得,难忘!’”张绍华过去为一家食品厂搞销售,一年只要干半年,收入2至3万元;现在天天起早带晚,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问他作何感想,他一脸真诚:“过去是为自己干,现在是为大家干,收入少了也值得!再说,只要干好了,水涨船自高,自己的收入也会逐渐多起来。对此,我充满信心,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时间,是人才!”     “你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帮助我们引进一些人才和技术吧!”每到一地,乡镇的同志几乎都真诚地这样说。是的,如果说老区有的地方还没有告别贫穷,那不仅是穷在经济上,更穷在科技上。对此,茅山老区的干部已有了清醒的认识:“不能搞人海战术,要实施人才战术”。有志到老区一展身手的科技人员,就早下决心吧,淳朴的老区人民欢迎你们!     《人民日报》    〔19960216№A〕汰的丝织机,创办了全乡第一家村办工厂,4年获利15万元。在推销本厂产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从事纺织品贸易更为赚钱,1988年从偏僻的山村来到集镇开办了镇江市第一家村办贸易公司,当年获利40万元。钱赚多了,“活了脑子,壮了胆子,宽了路子”,1989年,徐明法等7个农民干脆来到镇江市租用门面经营纺织品批发业务,目前,年贸易额达3亿元,已成为镇江商界巨头之一。去年,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兴办高科技实业上。投资2200万元的二甲基二醇项目不到一年就全部收回投资。投资规模达1.4亿元的盐化工项目,整个开发方案已获美国杜邦公司资质认可,争取一年半时间建成投产。     (AB)   在凡石桥村,我们没能见到徐明法,但看到了投资40万元兴建的全县一流水平的凡石桥小学,看到了首批正在兴建的50幢村民住宅楼,看到了投资近百万元建成的33公顷高标准农田。他们的目标是,5年内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十佳村行列。   在茅山老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科技进了村,经济就翻身;科技进了户,致富有门路;科技进了厂,企业就好办。”老区人民从切身经历中体会到:有了文化,才有出息,才有出路,因而比任何时候都渴求知识,渴求技术,敬重人才,敬重能人。   白兔镇是典型的一例。10多年来,这个镇同南农大、江苏省中山植物研究所、镇江市农科所和句容农科所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通过培植科技示范户,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1984年以来,通过引进优良品种、稻麦叶龄栽培模式、化学除草等新技术,粮食连年丰收。其间,草莓、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面积达到了10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40%,复种指数由170%提高到220%。仅草莓一项全镇人均收入就增加400元。   “门静鸟雀嬉,花深蜂蝶乱”。你见过冬天蜜蜂采蜜吗?我们在白兔镇见到了。该镇后庄村农民笪柏云4年前开始栽培大棚草莓,一亩大棚收入突破一万元,随后又在大棚里放养蜜蜂进行传粉,棚外寒风凛冽,棚内花繁蜂飞,产量提高30%,进而进行套栽,收入增加50%。在他的带领下,周围已有20多户农民建起了大棚2公顷,笪柏云被评为县科技致富标兵。   在新四军纪念馆所在地茅山镇,茅山锁厂生产的汽车门锁、低速电机名闻遐迩,年产值6000多万元,利税500多万元,没有压库,没有呆滞资金,成为中汽集团、二汽集团成员厂。问起其中奥妙,朱厂长说,得益于不断强化人才优势。从1986年,这个厂就派了4名优秀工人到高校去培训,回来后很快成了企业骨干

    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务经授权并刊出本网站名


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773号
©智慧财产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1029095号 联系电话 86-10-58697823
Copyright © 2011 Caiz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