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作者:徐鹏航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1995-12-22 0:00:00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今后15年,我国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此要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上。 企业技术进步的内涵非常丰富,根据近些年的实践,可以总结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技术改造为重点,通过采用国内外先进和适用的技术成果,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物质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企业技术进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和综合体现。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日俱增,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动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企业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的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可以说,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 市场经济对企业技术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企业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技术进步的体制基础。企业技术进步从计划职能和政府行为,发展成为市场职能和企业行为。市场将在企业技术进步中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企业将成为技术进步中“自主决策、自我筹资、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来引导和调节技术进步工作。二是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企业技术进步的运行环境。随着市场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原有的行政保护和地区间的封锁将被破除,地区间、企业间竞争加剧,产品更新换代节奏加快,新产品开发、研制更加紧迫,投资风险增大,企业技术进步从封闭垄断的环境走向开放竞争的环境。三是市场经济提高了企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要求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企业技术进步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是市场经济增强了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走出一条投资少、见效快、产出多、效益高的道路。企业技术进步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发展强盛之路。市场经济使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主动性增强,变“要我改造”为“我要改造”。五是市场经济加大了企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规律和市场选择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对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就要改革传统的技术进步模式与管理方法,使之逐步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使企业对项目的规划、筹资、建设实施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货款和债券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全过程负责,承担投资风险;二是着眼于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把技术进步同企业改革和结构改组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根据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开展技术进步工作,带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提高,并逐步形成行业优势和产业优势;四是切实改变传统体制下重产出、轻效益的思维模式,充分考虑未来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变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确定技术进步的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避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五是逐步改变企业过多地依赖银行贷款的资金筹措方式,企业充分利用折旧、留利等自有资金,以及通过发行股票,转让债权、产权,利用外资等多种手段,拓宽筹资渠道;六是逐步改变政府分资金、批项目的企业技术进步管理方式,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装备政策,培育和发展与企业技术进步活动有关的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来引导企业技术进步;七是在重点抓好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要扶持集体、乡镇及其他经济类型中的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行全社会管理。 “九五”期间,我国要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标志是:企业逐步成为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产业化的主体,奠定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企业技术进步工作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投资主体实现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管理方式实现项目审批为主向政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覆盖面实现从单纯管理国有企业,向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全社会管理转变;技术市场基本形成并规范运行,“产学研”联合、科技与经济结合机制基本形成;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形成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九五”期间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依托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过4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规模已相当可观。但在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产品质量低,损失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仍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现有企业为依托,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来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要再铺新摊子;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挖掘潜力,提高生产能力与投资效益。 ———坚定不移地遵循“三改一加强”的方针,把企业技术改造与改革、改组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经济体制的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坚持“三改一加强”,就是坚持了改革与发展的统一、经济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一。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改组,就无法调整结构;不改造,就没有建立在先进科技与装备基础上的强大的物质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加强企业管理,就无法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必须把企业技术改造与改革、改组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不可偏废。 ———技术改造、技术开发要择优扶强,向重点产业和优势企业倾斜。重点抓好“关键的少数”,带动我国重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要选择一批优强企业,结合产品结构调整、新技术采用、新产品开发,通过投资倾斜,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培育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生长点,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投资的使用效果。要从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加大技术进步力度。要提高我国能源、交通、原材料等产业的技术素质,通过技术进步,基本消除重大技术设备在质量方面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要通过组织各类投资基金,发行技术进步专项贷款,对一些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制上市,大力开发大型企业集团和财团的内部融资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银行金融组织贷款,利用贴息、信用担保和风险投资等经济杠杆,进一步扩大企业技术进步的投融资渠道。 ———要制定和完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继续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此外,还要制定和完善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人民日报》 〔19951222№I〕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走出一条投资少、见效快、产出多、效益高的道路。企业技术进步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发展强盛之路。市场经济使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主动性增强,变“要我改造”为“我要改造”。五是市场经济加大了企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规律和市场选择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对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就要改革传统的技术进步模式与管理方法,使之逐步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一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使企业对项目的规划、筹资、建设实施直至生产经营、归还货款和债券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全过程负责,承担投资风险;二是着眼于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把技术进步同企业改革和结构改组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根据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开展技术进步工作,带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提高,并逐步形成行业优势和产业优势;四是切实改变传统体制下重产出、轻效益的思维模式,充分考虑未来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变化,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确定技术进步的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避免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五是逐步改变企业过多地依赖银行贷款的资金筹措方式,企业充分利用折旧、留利等自有资金,以及通过发行股票,转让债权、产权,利用外资等多种手段,拓宽筹资渠道;六是逐步改变政府分资金、批项目的企业技术进步管理方式,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经济技术政策、技术装备政策,培育和发展与企业技术进步活动有关的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来引导企业技术进步;七是在重点抓好国有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要扶持集体、乡镇及其他经济类型中的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行全社会管理。 “九五”期间,我国要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这个机制的主要标志是:企业逐步成为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产业化的主体,奠定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础;企业技术进步工作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投资主体实现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管理方式实现项目审批为主向政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覆盖面实现从单纯管理国有企业,向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全社会管理转变;技术市场基本形成并规范运行,“产学研”联合、科

    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务经授权并刊出本网站名


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773号
©智慧财产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1029095号 联系电话 86-10-58697823
Copyright © 2011 Caiz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