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纪之交,科技传播在中国

作者:杨健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1995-11-20 0:00:00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抵达中国,第一次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带到了遥远的东方。4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另一位西方人李约瑟因为撰写《中国科技史》,总结概括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和赞誉。令人深思的是,他们对人类进步的贡献都不是自己的科学发现,而是在科技传播领域中的显赫功勋。 再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组数据:1970年以前,日本的国民总产值每增加1%,能源消耗量就要增加0.6%;而到1980年,日本因为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能耗反而减少了0.94%。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和科技传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令人折服的哲学家培根的另一个论断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赞同,那便是:“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前些时候,以“世纪之交的中国科技传播”为主题的首届科技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园拉开帷幕。我国第一个科技传播学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科技传播学在我国的诞生。 在我国,科技传播对于整个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体系的建立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文献信息量的逐年增加,人们面对数量大、增长快、交叉多、保密性强的信息之海,往往难于快、准、全地检索到所需的最新信息,许多科技工作者一生所做的全部工作只不过是追踪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或是重复他人的发现。 据调查,我国主要部门间交流的信息量只占其拥有信息量的11%左右,科技信息的交流比例与此大致相当,许多科研单位重复投资现象非常严重。全国现有的7万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传播推广的仅占30%,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就更少。 在农村科技传播中,有的传播者不顾农民的接受能力和文化水平,在传播活动中不讲实效,不讲究方法和技巧,收效甚小;有的则过分迁就农民的能力,只“摆事实”,不“讲道理”,忽视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然而瑕不掩瑜。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传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使大众传媒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兴盛,高技术化正成为科技传播最明显的特征,教育的普及正使科技传播成为一项社会化事业,科技信息和咨询服务异军突起,各种信息中心层出不穷,而国际科技交流已成为家常便饭……科技传播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的面貌,并将把中国带向一个光明的新世纪。 《人民日报》 〔19951120№K〕

    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务经授权并刊出本网站名


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773号
©智慧财产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1029095号 联系电话 86-10-58697823
Copyright © 2011 Caiz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