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当代中国青年缺什么?——谈当今青年素质的缺欠及改善

作者:黄志坚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1995-11-9 0:00:00


中国青年研究会首届二次理事会9月25日至27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跨世纪青年素质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会者一致认为,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世纪需要的高素质青年人才,决定着我国在世界未来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会议共收到论文78篇。此文是中国青年研究会副会长黄志坚教授在会上的发言摘要,希望能给青年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以启迪。 ——编 者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当今我国青年的素质状况如何呢?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的素质已经有了多方面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缺欠之处,也开始引起人们的焦虑。 缺欠之一:智力开发不足 衡量一个国家青年的智力开发状况,国际通用的有四个指标,即:文盲率、升学率、辍学率和平均文化程度。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文盲率为15.88%,总人口中有文盲1.8亿人。在1.8亿的文盲中,青年占36.1%。这意味着全国还有6500万青年没有或几乎没有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智力仍处于严重荒废状态。 我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1994年为97.7%,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为77.7%,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为42.6%,每万人口平均在校大学生为23人。这意味着有20%的小学毕业生和57.4%的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受教育。 辍学率,在近年来“下海潮”和“打工潮”的夹击下,出现上扬趋势。初中生的辍学率达5.38%,小学生的辍学率为2.35%。这样,每年全国约有200余万青少年失学,并在他们中间出现新的文盲。全国每年用很大气力扫除几百万文盲,可同时又有几百万新生的文盲在补充,智力开发被大大延误,扫盲成果面临被化为乌有的危险。 全国人口平均文化程度1990年普查为5年,1995年抽查为6.74年,处于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这同已经实现9—12年义务教育的国家相比,文化水平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赖于人的智力。当今青年智力开发的不足,必将影响我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的成长,削弱我国在未来世纪的竞争力。 缺欠之二:劳动技能偏低 如今,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而我国青年工人的劳动技能却呈局部下降趋势,不少企业平均技术水平甚至低于五六十年代。团中央青工部1994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国城市企业8000万青年职工中,实有技能达到高级工的所占比重极小,中级工约占10%,其余90%为初级工。 青年科技人员为数更少。我国平均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只有57.2人。国外平均每万人口中的技术人员,日本为1968人,澳大利亚为1114.2人,意大利为473.9人。农业科技人员,我国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只有4人。日本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有16.7人,还有改良普及员4人。 青年工人劳动技能偏低,造成企业生产中物质消耗高,废品、次品、返修品多。大量科技成果,也由于劳动者的技能不高而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经济发展中科技因素仅占20—30%,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更显示了劳动技能上的差距。 缺欠之三:文化素养浅薄 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令人欣喜。但与此同时,青年人文化消费却相对萎缩,出现了消费结构的失衡。有一些青年,吃求美食讲品味,穿要新款讲名牌,用要现代装备讲高档,而且是相互攀比,精益求精,在文化消费上却是抠抠搜搜。据我们的调查,如今青年“基本不买书报”和“偶尔买点”的人数多达39%,把购书报每月“列为固定开支”的只有9.9%。家中基本没有藏书的人数占34%,加上羞于启齿未答藏书状况的人数竟接近40%。这种只求物质享受和口腹之乐而荒废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舆论的震惊,许多报刊近来不断发出呼吁:“青少年精神营养不良”,“重视青少年的精神饥饿症”,“不要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文化素质的浅薄,还表现在如今青年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偏离。文化生活,包括文化享受和文化娱乐,但更深层的价值还在于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道德的熏陶、知识的吮吸和思想的升华、才能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有些青年把文化生活的丰富仅仅着眼于寻欢作乐,钟情于什么食文化、酒文化、烟文化。流行歌曲的走红,“追星族”的如痴如狂,文化快餐的盛行,粗俗作品的畅销与高雅艺术文化精品、名著名曲的受冷落,形成鲜明的反差。这表明当今文化市场的不成熟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青年文化素养的缺欠。 缺欠之四:社会公德失范 据报道:仅半年多时间,浙江杭州市35只公用磁卡电话的手柄被砸坏,10只电源箱被撬坏,6块电源集成块遭损坏,12处电话钥匙孔被堵……全市磁卡电话受损率达20%,投币电话受损率达80%。 六和塔,每层都有游人的乱刻乱画。顶层的内层砖墙和外层护板上,刻满了名字和日期,塔后4米高的乾隆御碑遍体鳞伤…… 这些社会公德失范的画面,其实并非杭城独有。道德失范中,各种年龄都有,青年不在少数。一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需要有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规范,包括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卫生,文明礼貌,谦恭助人。造就跨世纪青年人才,提高青年素质,显然不能不正视这样的道德失范。 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现在青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做人。要成为跨世纪青年人才,首先要恪守人人必须遵守的公共生活规则,不守为人之道哪能成为人中之才? 面对当今青年身上的素质缺欠,我们要做的不是责怪青年而是改变造成这些缺欠的社会因素,不是堕入消沉悲观而应引导青年致力于自我改善。那么,当今青年素质的提高与改善应从何着手? 我认为,应大力发展经济,为改善青年素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有序和成熟,为改善青年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有一项紧要之举———教育。青年素质的提高,大量的是要通过教育落实,必要的物质保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都要落到教育上。这里说的教育,不单指文化知识,而且包括智力开发、道德修养和体魄健壮等整体素质的提高。 加大教育的改革力度,着力于青年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就是笔者在剖析青年素质缺欠中得到的启示,也是笔者向社会发出的一声呼吁! 《人民日报》 〔19951109№K〕5.38%,小学生的辍学率为2.35%。这样,每年全国约有200余万青少年失学,并在他们中间出现新的文盲。全国每年用很大气力扫除几百万文盲,可同时又有几百万新生的文盲在补充,智力开发被大大延误,扫盲成果面临被化为乌有的危险。 全国人口平均文化程度1990年普查为5年,1995年抽查为6.74年,处于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这同已经实现9—12年义务教育的国家相比,文化水平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赖于人的智力。当今青年智力开发的不足,必将影响我国跨世纪青年人才的成长,削弱我国在未来世纪的竞争力。 缺欠之二:劳动技能偏低 如今,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而我国青年工人的劳动技能却呈局部下降趋势,不少企业平均技术水平甚至低于五六十年代。团中央青工部1994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国城市企业8000万青年职工中,实有技能达到高级工的所占比重极小,中级工约占10%,其余90%为初级工。 青年科技人员为数更少。我国平均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只有57.2人。国外平均每万人口中的技术人员,日本为1968人,澳大利亚为1114.2人,意大利为473.9人。农业科技人员,我国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只有4人。日本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有16.7人,还有改良普及员4人。 青年工人劳动技能偏低,造成企业生产中物质消耗高,废品、次品、返修品多。大量科技成果,也由于劳动者的技能不高而不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经济发展中科技因素仅占20—30%,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更显示了劳动技能上的差距。 缺欠之三:文化素养浅薄 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令人欣喜。但与此同时,青年人文化消费却相对萎缩,出现了消费结构的失衡。有一些青年,吃求美食讲品味,穿要新款讲名牌,用要现代装备讲高档,而且是相互攀比,精益求精,在文化消费上却是抠抠搜搜。据我们的调查,如今青年“基本不买书报”和“偶尔买点”的人数多达39%,把购书报每月“列为固定开支”的只有9.9%。家中基本没有藏书的人数占34%,加上羞于启齿未答藏书状况的人数竟接近40%。这种只求物质享受和口腹之乐而荒废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舆论的震惊,许多报刊近来不断发出呼吁:“青少年精神营养不良”,“重视青少年的精神饥饿症”,“不要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文化素质的浅薄,还表现在如今青年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偏离。文化生活,包括文化享受和文化娱乐,但更深层的价值还在于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道德的熏陶、知识的吮吸和思想的升华、才能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有些青年把文化生活的丰富仅仅着眼于寻欢作乐,钟情于什么食文化、酒文化、烟文化。流行歌曲的走红,“追星族”的如痴如狂,文化快餐的盛行,粗俗作品的畅销与高雅艺术文化精品、名著名曲的受冷落,形成鲜明的反

    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务经授权并刊出本网站名


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773号
©智慧财产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1029095号 联系电话 86-10-58697823
Copyright © 2011 Caiz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