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送粮会吃完  送衣会穿烂  科技送上山  滇西北脱贫

作者:任维东     文章出处:      本网发布时间:1995-6-20 0:00:00


本报昆明6月19日电 记者任维东报道: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引导农民科学种田,使一大批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今,这里的农民们说:“送粮食我们会吃完,送衣服我们会穿烂,送知识、送技术我们一辈子也用不完。” 这三个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约182万,山区占90%以上面积,尼西乡是迪庆州中甸县的一个贫困乡,位于海拔二三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前些年每年要吃20多万公斤的返销粮。近年来在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推广地膜玉米成功,去年全乡只吃了4万公斤返销粮。 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丽江地区的435个行政村(办事处)中,已有410个成立了科普分会,有90%以上的自然村有了科普小组;全区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已达827个,会员发展到一万余人。 尝够了贫穷苦头的怒江州,经过不懈的努力,至今,全州已初步形成了科技普及和推广网络,1993年,全州累计对农民开办各种技术培训班873期,受训人数达18万多人次。 中甸县农民吴环,通过读农函大,学习和掌握了栽培技术,1993年他种植的1.2亩蔬菜,收获1万多公斤,纯收入达5500元,还带动了30多户农民科学种菜,成为当地有名的蔬菜大王。 怒江、迪庆和丽江三地州的领导,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认识到,科技兴农首先要依靠科技人员,为此,都鼓励支持科技人员投身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从1993年起,在贫困山区实施“万亩芸豆丰收计划”,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承包,1993、1994两年,全县实施芸豆丰收计划就新增产值134.6万元。 怒江州农牧局在全州范围内推行农业科技承包。1990年至1994年,五年累计全州共有1294人次参加科技承包,承包项目面积达86万多亩,促进了粮食的增产增收。 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北部的独龙江乡,是我国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区,也是怒江州目前唯一不通公路的乡,每年因大雪封山交通断绝长达半年之久。当地的主要农作物玉米最高单产也仅有70多公斤,国家每年要补贴10多万元,靠人背马驮调入75吨返销粮。 然而,这个昔日刀耕火种、今天尚有原始农业痕迹的贫穷乡,在各级政府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1991年首次示范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获得成功。州农牧局与独龙江乡政府签订了关于示范玉米地膜栽培的责任承包合同书,在全乡6个村设立示范点,农技人员还亲自操作示范样板田3亩。结果当年示范的103亩地膜玉米,最高单产达480公斤,平均单产360公斤。 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怒江州通过推广小麦规范化条播等十大农业科技成果,农民人均纯收入1993年比1980年增长近4倍;迪庆州科技对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贡献份额达到了35%,粮食连续4年增产。群众高兴地说:“科学种田,真是越种越甜。” 《人民日报》 〔19950620№E〕

    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务经授权并刊出本网站名


广告服务|诚征英才|保护隐私权|免责条款|法律顾问|意见反馈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773号
©智慧财产网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京ICP备11029095号 联系电话 86-10-58697823
Copyright © 2011 Caizh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